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31 10:57:31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槐乡五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1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迷人的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将这种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本文时,我将重点定位在从美入手,以读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槐乡景色的美以及孩子心灵的美,并引导学生将这种美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品读文字,领会语言的韵味

“‘嗡嗡翁……’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句话文字优美,节奏感强,相同的句式读来琅琅上口,象声词的运用让我们感觉出蜜蜂采蜜的热闹与孩子们跑动时的欢快,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想象槐乡五月的热闹情景,我设计了一个品读语言文字的环节:

(出示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又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句子的句式是一样的。

师:具体说说?

生:前一句中的“嗡嗡翁……”和后一句中的“啪啪啪……”相对

生:第一句中“采走了香的粉”和“酿出了甜的蜜”句式是一样的。

生:第二句中“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和“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也是一样的。

师:是啊,两句话句式相同,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文字是多美奇妙呀!请大家再读一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嗡嗡翁……”写出了小蜜蜂采蜜时的热闹,“啪啪啪……”写出了小朋友跑得很高兴。

师:瞧,就这么几个字,把这么热闹得场面写出来了,把槐乡孩子们兴奋激动得心情写出来了,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语言文字的鉴赏早在《云房子》一课中,我就强调过,记得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唧唧喳喳唧唧喳,你到我的房子里来做客,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关于这句话的节奏与教学,高林生老师和薛法根老师都曾谈到,不再叙述。但从中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出,苏教版的语言文字是美的,引导学生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喜爱我国的语言文字也正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意图。

在本句的教学中,我曾考虑让学生在品读了语言文字后,再及时运用,但一时没有好的点子,又怕影响了教学进度,最终作罢。

二、自主感悟,体会槐乡的情趣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读解文,以情促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

“请大家细细地阅读课文,想一想,你是否也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受,同样觉得五月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体会到了槐乡五月遍地花开,美丽的花,甜甜的香,清香、醇香、浓香的槐花饭,小姑娘戴着槐花四处留香……真可谓处处有槐花,时时闻花香。在自主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展示了拟写的对联——“遍地槐花遮望眼,漫天花香迎宾朋”,学生读来抑扬顿挫,似有亲临之感,并从中感受到了槐乡的美丽与好客。

课文除了介绍了槐乡独特的风韵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槐乡浓厚的槐花文化。在引导学生体会“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一句的含义时,我以游客的身份导入课文,并以一问统领全篇:“走进槐乡,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之后,学生将自己在朗读中发现的最有意思的镜头作了交流:槐乡孩子在花开的时候兴奋地采花做饭;游客来到槐树底下,被槐花香味熏醉,流连忘返;槐乡孩子热情好客地拉小伙伴到家里吃槐花饭;槐乡小姑娘将槐花戴在头上,槐乡小小子大大咧咧地生吃槐花等槐乡特有的情趣被同学们描绘得淋漓尽致,个性化的阅读与交流让课堂分外融洽,充满诗情。

三、拓展延伸,策划槐乡的精彩

当孩子们对槐乡的美景流连忘返,对槐乡的文化情有独衷时,为槐乡设计槐花节的活动也水到渠成了。

“同学们,又是五月,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槐乡又将迎来新一届的槐花节,当我们领略了槐乡美景,品尝了槐花香饭时,我们是否也该为这个槐花节作出自己的努力呢?你有什么创意呢?”

有了个性化的阅读,有了老师的对联作铺垫,学生的创意十分精彩:

生:我要画一副巨型海报,展示槐乡槐花的美

生:我要写一篇文章,介绍槐乡的故事

生:我想做一回导游,介绍我们书上的内容

生:我要办一家饭店,让游客们免费品尝槐花美餐

有的学生提到可以办一个槐花博物馆,让游客们尽情领略槐花的不同品种;有的学生说如果可能,可以开辟一个槐花岛,专种槐花,一如射雕英雄转中的桃花岛;也有的说,要写一首小诗,赞美美丽的槐乡,也有同学说,要为槐乡设计一个形象大使,那大使就是一个最最漂亮的槐花仙子……

虽然孩子们的小诗还很稚嫩,虽然孩子们的创意不失天真,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槐乡的美景更加深刻,对槐乡的文化更加亲近。同时,以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由一篇课文的学习带动到一个小课题的研究,不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吗?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2

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洋槐花盛开的动人景象,抒发了对美好生活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段,描绘了五月的槐乡到处盛开着洋槐花,婀娜多姿、香气醉人的美好景象。第二段,写被香气熏醉的孩子们尽情地享受槐花饭的香甜,设想中走进槐乡的小朋友一定会闻香沉醉,受到热情接待的情景,第三段叙写孩子们用槐花装点自己,表达他们对槐花的喜爱之情。最后一节总写五月是槐花瓢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作者巧妙地将槐花与孩子融为一体,既赞美槐花,又赞美人。

语文教学中读书是必不可少,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书方式,如:个别读、齐读、自由读、表演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力求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槐乡的花美、人美以及文章的语言美。通过这次教学更让我明白了读书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技巧,要着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不然读书就是徒然的。所以今后在朗读指导上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

一篇美文如果深挖进去的话会挖出很多内容,但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抓住了几个中心句,即“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让学生体会这种对称句式的妙用浓化了情境氛围,如同诗的意境叠加。这里,“远”“近”对称,用景语渲染了洋槐开花“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的情境。“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 ……此处隐藏9810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的答案也出乎我的意料:“这儿的人太聪明了,竟能做出这样的人间美味来!”“这里的人真能干!”……

“槐乡的人除了勤劳能干,还有什么特点?”“小朋友临走时……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一学生照搬课文原话。“你手中的槐花多有重?要钱吗?从这你感受到了这儿的人怎样?”“热情大方!”台下齐唰唰地回答。“除了吃槐花饭,你还想干什么?”“我想躺在槐树下傻乎乎地睡。”那憨厚老实的韦尚贤站起来说.“你可真会享受!”我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然后作陶醉样,“躺在槐树下,既可以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又可以欣赏那美丽洁白如瑞雪的槐花。这是多么幸福的感觉啊!”

……

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到了槐乡自己最想干什么,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想学的内容。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立即兴趣盎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再如:“吃着如此美味的槐花饭,你想到了什么!”“槐乡的人们除了具有勤劳能干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从槐乡孩子送礼,你感受到了什么?”以上诸多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去感悟槐乡不但景美,而且人更美。常言道:教无定法。所以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尝试不同的教法,未必见得不是好事。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好长的课文,从54页一直写到57页,我和学生花了整整四节课才学完了它。可学生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学得津津有味。因为这回学生真的是跟着作者那诗一般美丽的文字走进了五月的槐乡,和作者一样迷恋上了那赏心悦目又清新可口的槐花。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读第二小节的时候。这一段讲的是被香气熏醉了的外乡孩子们尽情地品尝着槐花饭的甜美,享受着槐乡孩子的热情款待。“在这洋槐开花的季节,你们一定很想去槐乡看看吧”(一张张小脸写满了对槐花的向往)“那就跟着作者去吧,尽情地去读读课文第二小节,好好的在槐乡逛逛。”(学生很起劲地读了起来)“刚刚你们都在槐乡干了些什么呢?”“我到了槐乡就被槐花的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你们也都去了槐乡,你们看到翁宇峰在槐树下那样儿了吗?”这下学生可都乐了,小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争着跟我说看到了。“老师,他呆呆地坐在槐树下,连我叫他都没听见。”“他一个劲伸手抓槐花往嘴里塞,一不留神就撞着树了。”“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槐花看呢!”……接着又有学生说自己在槐乡吃到了香喷喷的槐花饭,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还有说槐乡孩子送了他一大包的槐花。就这么说着说着,孩子们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文字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此时的朗读以不再需要我刻意的指导,每一句听来都是那么动人。读书就当是这样才会是一种享受吧!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15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散文,文章如诗般清新流畅,语言如歌般富有韵律。读完文章,第一感觉就是,要带着学生美美地读好它。因此,“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本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一、以读代讲,感受槐乡美

在本课教学时,本人设计了多次读书,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书声朗朗。个别读、齐读、自由读、配乐读、表演读、分组读、老师范读等形式不同的朗读就不下二十次。老师设计各种方式让学生能多读、乐读。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感受到槐乡的美、人的美,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并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表达美,再现美。

朗读不光只是一种形式,也不是一种技巧,从技巧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舍本逐末的指导得到的效果并不好,老师要着力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功夫,以情促读。因此,巧用媒体,给学生提供图片、音乐创设槐乡五月的意境。在这样的“阅读情境”中,学生的朗读情趣盎然。

二、以悟促读,品味语言美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谈“讲”色变,认为老师讲就陷入“烦琐分析”的樊篱。其实不然,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特别是处在三年级这个语文学习的转折期的学生来说,老师应该充分认识自己不仅是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引导学生扣词扣句的感悟、推敲,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了几处对语言文字的推敲。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这两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是美的,但城市学生对从未见过槐花,要让学生纯粹地从读文感悟,是很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美,图文对照学习是一个途径。在学生从文本中粗浅地感受到槐花就像“玉雕的圆球”时,出示像“玉雕的圆球”状的槐花,让学生看这幅图上的槐花像什么,当学生纷纷回答,像“玉雕的圆球”时,老师追问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就提醒学生好好地看图,从花的颜色、光泽、许多花簇拥在一起的样子,感受作者把槐花比作“玉雕的圆球”是十分贴切的。这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图片的直观的形象,“玉雕的圆球”般的槐花便开在学生的脑海里了。再通过图片,将学生存留在头脑中的文字符号激活,感受加深,体验丰富了。由图到文,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填补了学生认知上的空白,符合儿童认知的一般规律。

再如读到“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时,追问学生,此时怎么不用“走”,而用“飘”,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小姑娘走路时非常轻快,由此可见,她们的内心是十分快活的。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飘”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乐”,这是何等精妙,因此教师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从而体会文章谴词造句的精妙。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这两句话有中蕴涵着对仗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烦琐的讲解只能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让学生分成两大组轮读这两句话,体会对仗语言的“应和”之美。然后将这两句话分成小诗状排列,让互相对仗的语言一一对应,让学生在对比中反复诵读,将这种语言美、文字美积淀。

三、以写促读,感受人物美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轻松活泼,且富有韵味的对仗语句随文可得,通过让学生改写小诗的形式,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想象小姑娘,小小子在五月的槐乡快乐生活的场景。

学生改写儿童诗其实也是对本文的一个吸收、内化,运用的过程,也是对前文朗读欣赏对仗语言这个知识点的巩固。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灵感迸发,不仅能做到语言对仗,而且想像丰富,“挂”“缠”“绕”“叼”“冲”等动词也用得极为贴切,充分体现了槐乡儿童的活泼、快乐。

本课教学,本人的愿望是除了教出阅读的本色,读出文本的特色,还要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使课堂开放而富有情趣,在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使他们很积极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这是吸收。接下来小诗的创作,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将内化的语言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达到“情动辞发”的境界。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